虽然HDR10是第一个达到普世目的的HDR标准,但它却不是第一个HDR标准,Dolby Vision才是。有趣的是,Dolby Vision与HDR10基于同一套HDR机制,结果却“分道扬镳”走了完全不同的两条路。
Perceptual Quantizer感知量化,是由杜比设立的HDR转换方式。其本质是将亮度等级以绝对的数值进行记录,用杜比实验室多屏视频副总裁Roland Vlaicu的话来说“这能体现内容创作者的创作意图”。与Perceptual Quantizer相对应的是HLG,我待会会说。
我们都知道HDR10相当于Dolby Vision的低配版,但很多人并不知道为什么会存在高配版与低配版这样的“分裂”。Roland Vlaicu告诉爱活,Perceptual Quantizer(也叫SMTPE ST2084)是由杜比开发的,包括随后的HDR标准也由杜比参与制定。但最后我们看到的HDR10标准在规格上低于Dolby Vision,这有两点好处:
1.更高规格的标准意味着消费者可以体验到更高的品质;
2.若有需要,Dolby Vision所提供的调色母版可以很轻易地生成包括HDR10在内的其他格式。
言下之意,Dolby Vision与HDR10之间更像是标准版与低配版的关系。从HDR10版本中无法生成Dolby Vision版本,反过来却可以。HDR10显然是标准制定者们为了满足大部分设备的平均性能而做出的妥协产物,它是免费的,但却是最低限度的免费。而代价是HDR10不兼容SDR,色深仅有10bit;使用静态元数据,对不同设备性能间的映射能力不足。在舍弃了这些后,HDR10于是便成为免费授权的通用HDR标准。
但这个通用HDR标准是存在明显短板的,无法兼容SDR使得HDR10内容无法在非HDR电视上播放。虽然4K蓝光播放机会提供HDR转SDR的功能,但这显然有损于画质,且最终效果视厂商的调教能力而有所不同。原因很简单,PQ属于“绝对”的转换系统,它的每一份信息都有一个对应的、绝对的值,因此会产生与SDR电视在信号匹配上的问题。Dolby Vision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因此采用了双层编码技术,即我不需要各自准备一份HDR内容和一份SDR内容,而是在SDR内容的基本层上再增加支持HDR的增强层,从而达到兼容SDR的目的。
同时为了确保HDR内容能够在不同的显示设备上都有着一致的画面精度,Dolby Vision使用动态元数据来描述所有的场景。一方面,这确保Dolby Vision内容回放在任何支持Dolby Vision的设备上都能有着最佳的画面准确度,而不会因为厂商的不同调教出现巨大的画面差异。另一方面,正如上面所说的,Dolby Vision可以很轻易地输出其他标准的画面,比如HDR10、SDR或是Rec.709色域的内容,简化对多格式内容制作的流程。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HDR10是Dolby Vision的一个子集,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提供了更多的功能,因此Dolby Vision是付费授权的。目前已经有包括Vizio、LG、TCL、创维等在内的一些电视厂商表示支持Dolby Vision,而像三星、索尼这样的大厂则依然坚持HDR10。尽管很多媒体都添油加醋,称这是一场HDR的格式大战,但我认为这纯粹是听风就是雨。杜比已明确表示,所有支持Dolby Vision的设备均同时支持HDR10,不存在多HDR格式之间的兼容性问题,格式战的言论可以休矣。
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需要考虑的就只有“你是否愿意为HDR买单”这一个问题而已。无论Dolby Vision,还是HDR10,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们均肩负起了未来HDR内容的推广责任。目前Dolby Vision的内容主要流通于电影和流媒体领域,杜比声称搭载Dolby Vision内容的4K蓝光盘有望在2017年上市。在此我不想主观评价Dolby Vision与HDR10的优劣,就目前而言也不具备太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