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
验证码

正在加载验证码......

请先拖动验证码到相应位置

密码
确认密码
已有账号, 立即

已发送密码重置邮件到您的注册邮箱,请立即点击密码重置链接修改密码!

验证邮件24小时内有效,请尽快登录您的邮箱点击验证链接完成验证。若未收到邮件请先确认是否在垃圾邮件中。

查看邮箱

找回密码

手机号
验证码
新密码
确认新密码
没有账号? 立即 注册
Follow us on
@EVOLIFE 公众账号
On Wechat
@爱活新鲜播
On Weibo
@EVOLIFE.CN
On Instagram
Nina@evolife.cn
Mail us
@RSS
Follow our feed
alsed2016/10/17
李安忘了,电影原本就是非真实的

“这就是电影该有的样子,你们可以骂我,但技术是无辜的。”

 

李安用自己的方式谱写了人类电影史上迄今为止最华丽的一幕,那就是《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然而在10月14日纽约电影节上首映后,媒体却给出了近乎摧毁性的评价。烂番茄新鲜度仅为17%,而综合评分网站Metacritic基于7家媒体的评价给出了58分,褒贬不一。

 

这对李安,一位奥斯卡获奖导演来说,实在是罕见。

 

1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海报

 

与以往不同,媒体们的攻击对象不在于剧情,也不在于摄影技法,而更像是李安本人。只因为李安选择了一个极具创“议”的电视制作格式,4K+3D+120帧。

 

4K与3D对大多数人而言,并不陌生。然而120帧却是那么熟悉,但又如此遥远。即便是我们手上拿着的iPhone,也具备120帧摄影的性能。但在24帧一统江湖的电影界,百年来的教条束缚是如此之可怕,120帧仿佛是一颗降落人间的陨石,一个个唯恐避之不及。

 

“李安显然是想通过这些影像追求一些超现实的感觉,但影片却因此破坏了剧情……高度协调的视觉清晰度却让观者不得不分神,最终就造成了一种令人眼花缭乱的虚假的观影体验。”

 

一家专业电影评论网站如此评价。

 

2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画面

 

在高清晰度与高帧率技术的保驾护航下,《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画面是如此逼真。在这一点上,媒体们达成了共识。然而过于逼真的画面是否能够合理地使用在电影表现技法上,90%的评论家都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除了上述评价,其他媒体还给出了诸如“缺乏必须采用高帧率技术的合理性”“复杂表现手法包装下的常规叙事”“120帧让影片的缺点更加凸显”“过于透明与光滑的画面,情感全无”以及“视觉上虚假,更像新闻报道”这些毫不留情的批评。

 

将以上这些评论概括一下,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总结:过于真实的画面,反而加剧了观众对影片本身的不真实感。

 

真是奇怪的心理。

 

会产生这样的心理当然不是因为那些电影评论家喜欢鸡蛋里挑骨头。恰恰相反,正是因为这枚鸡蛋实在是太光华璀璨,让人不得不产生疑问——这真的是鸡蛋吗?

 

24帧统治电影工业已近百年,它所产生的根深蒂固的理念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动摇。正如上世纪50年代,彩色电影快速取代黑白电影的背景下依然有不少知名导演力挺黑白片,例如费德里科·费里尼与黑泽明。原因在于,他们更倾向于黑白电影所能展现的强烈的光影感。

 

又如在数字电影已成常态的当下,仍然有人对胶片格式情有独钟。每一次电影革命,有人革命,自然也有人反革命。革命的人多了,一些反革命的人也渐渐变成了支持革命。进步的是技术,但推动技术进步的却是人。人的判断力与适应力,才是最重要的。

 

人类之所以会选中24帧,根本原因在于成本与妥协。在胶片时代,要处理每秒30帧画面是一件非常耗时耗力的事。随后人们发现24帧是最经济的做法,人眼也观察不到明显的断片。因此24帧成为流传至今的标准,即便是在生产力大幅提升的数字电影时代依然如此。

 

4

 

24帧画面拥有一种微微的动态模糊,它往往与胶片所带有的那种厚重质感一起被称为“电影味”。电影与电视节目最本质的不同就在于,电影是非真实的。这一点它从它那较模糊的画面清晰度、特殊加工过的色彩与色温以及并不算流畅的动态场景切换,经过长达数十年的灌输,给你植入了这一印象——这就是电影味,电影画面本身就是非真实的。

 

然后你沉醉其中,将这种画面想当然地理解为电影的本来面貌而加以坚持,却不曾想到电影也是人拍的,因此它从来就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公认的意识形态。

 

李安用4K消除了电影的静态模糊感,用120帧消除了动态模糊感,然后用3D来加强画面的立体感,等于打破了一切电影与真实之间的视觉隔阂。电影的非真实感不再,人类信奉了长达百年的教条在一瞬间被颠覆。也难怪会有媒体认为,观看《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仿佛就像在看新闻报道。以至于人们带着娱乐的心情去看电影,自然就无法与电影情感产生共鸣。

 

李安认为,新技术可以打通观众和角色之间的隔阂。但是,观众和角色之间的隔阂不仅仅在于其画面,更在于电影自身独特的表现形式。这个表现形式不一定是现代的,甚至是真实的。它基于百年的习惯与熏陶,自然而然成为了所有观众心中的真理。

 

Joe Alwyn and Director Ang Lee on the set of TriStar Pictures' 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

 

因此,《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所收获的差评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被讨论的。120帧技术的实现,与其说是一场电影革命,不如说是一场视觉革命。视觉基于大脑。它所挑战的不是电影,而是人们惯有的思维。

 

就如同李安自己所说的:

“你怎么看事物取决于你的观念,我的眼睛跟你们不一样,我已经习惯了这样高规格的画面。这不可能一夜之间就被改变,所以我还在等,这只是刚开始,我觉得我应该给技术一个机会。”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电影导演第一次尝试高帧率。彼得·杰克逊就曾在《霍比特人:意外之旅》中使用48帧+3D格式拍摄,结果有观众反映出现头晕症状。过度真实或接近体感的画面会引起3D眩晕症,VR也是如此。李安忘了,原本电影就是非真实的。而过于真实,得到的往往是相反的效果。

 

Netter_PI_1418R - Director Ang Lee on the set of LIFE OF PI

 

不过我认为,目前摆在李安面前最紧迫的一个问题是:全球只有5家影院可以播放这种4K+3D+120帧的电影。其中两家位于国内,一家是上海影城,另一家是北京博纳影城朝阳门悠唐店,另外三家则分别位于台北、纽约与洛杉矶。如果无法体验到李安心目中的真实电影理念,那观赏这部影片的意义便大打折扣了。

全文完
文章来自:爱活网
了解更多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3条
  1. 匿名:

    影评机构的评家们,应该鼓励新技术的应用,别光在技术上圈圈点点!

  2. 匿名:

    呃不对,槽点是这个主角是蕾雅·赛杜打扮成男人了吗

  3. 匿名:

    我在电影院和家庭影院上看一些早先用电脑播放过的影片就有一种强烈的不真实感。似乎一切写实的镜头都变成了电脑动画。

评论
从现在知道的信息来看,应该还是ARM架构,除了ARM也没什么适合移动端的新架构。
还是arm架构吗,听说弄了新架构
EVO_1438 2023/05/25
能把我拍的好看点吗
EVO_1438 2023/05/25
今年realme的声音小了很多啊
EVO_1438 2023/05/25
版权 © 2017 爱活网 Evolife.cn 科技进化生活 [沪ICP备2021031998号]
版权 © 2017 爱活网 Evolife.cn 科技进化生活
[沪ICP备2021031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