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
验证码

正在加载验证码......

请先拖动验证码到相应位置

密码
确认密码
已有账号, 立即

已发送密码重置邮件到您的注册邮箱,请立即点击密码重置链接修改密码!

验证邮件24小时内有效,请尽快登录您的邮箱点击验证链接完成验证。若未收到邮件请先确认是否在垃圾邮件中。

查看邮箱

找回密码

手机号
验证码
新密码
确认新密码
没有账号? 立即 注册
Follow us on
@EVOLIFE 公众账号
On Wechat
@爱活新鲜播
On Weibo
@EVOLIFE.CN
On Instagram
Nina@evolife.cn
Mail us
@RSS
Follow our feed
Lil_Ju72023/12/25
一加12后盖缝隙深度解析:原来不是“公差”的锅?

最近几天啊,有不少小伙伴发私信问我怎么看待“一加12的缝隙问题”。之前只是看有人在朋友圈分享了这条新闻,大概了解是怎么回事,没有深入研究,不过随着这个问题的愈演愈烈,我们这次就通过拆解的方式详细看一下这个那个缝隙到底是怎么回事。

舆论

胶水图-3据说,这次好像还涉及到了一加和Redmi两个品牌的“暗战”,所以本次拆解我们只客观陈述和展示产品的实际情况,针对网上讨论比较多的问题,去做一个解析。当然,我们也并不是专业检测机构,对于产品的分析不代表权威性,只是分享出来供大家参考。

暗战

本次拆解的这台一加12是黑色版,DECO及附近区域,主要由三部分构成,金属材质的中框、玻璃材质的后盖和金属材质的DECO,按照以往拆解的经验,里面大概率还有一层塑料内衬。也就是说,这里共有三种材质的元件装配在一起。

DECO-1

网上反映最多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三部分的结合处,即DECO左上角和左下角的下延位置,有明显缝隙。另一个问题是,这两个结合处,以及DECO上沿和下沿跟玻璃后盖贴合的位置,有白色的粘胶痕迹。

缝隙图-6

胶水图-8

结合网上的照片,以及手上这台机器,仔细观察了一下两个结合处,在不拆解的情况下,大概能推测出它们的结构,之所以出现缝隙,很可能是由于三大件的设计、材质和特性造成的,它们自身造型都带有很大的弧度,甚至不是单向弧度,不同材质有不同的弯曲和韧性系数,目前来看,三者应该是没达到完美契合的最佳曲率,再加上材料特性的原因,为成品出现缝隙埋下了伏笔。

DECO-4

DECO-6

这里说的特性指的是三者的刚性、延展性和膨胀系数,金属坚硬,玻璃易碎,厚实的金属中框和DECO,中间夹着轻薄的玻璃后盖,这种情况下,三者之间必然要留出一定余量,以应对装配时的公差,肯定不能是0距离,否则,装配的时候,稍不留神,就会挤碎玻璃后盖,再加上三种弧度和热胀冷缩效应,都要考虑余量和间隙,几相叠加之下,导致公差的上下限尺度放宽,反映到成品上,就是结合位置出现大小不一的缝隙。

DECO-7

DECO-8DECO-12

至于白色的粘胶痕迹,我这台黑色版并没有,网上照片里的胶是怎么产生的?是不是“溢出”的胶水?这个只有拆解之后才知道。

胶水图-5

把一加12放到加热板上,由于后置相机凸出,只能先加热DECO之外的平整区域。一加12的后盖拆卸并没有那么容易,两侧大曲率收弧,使得后盖紧紧扣在了中框上,塑料薄翘片无法插入缝隙,只能先用金属翘片在边缘打开一个突破口,再用塑料翘片一点点扫过四周,都搞定之后,就可以打开后盖了。

091a27917ff15a8722d6574392380a3

后盖1

bc92ea47dee179f5205197333818b69

看后盖四周的点胶量,就知道固定得有多紧,封胶宽且厚实,摸了摸,黏性还挺强。

后盖2

后盖3

跟推测的一样,DECO区域内侧有一块塑料内衬,与类似结构的手机稍显不同,常见的内衬是个整体,直径大于DECO区域的开口,跟DECO一内一外,把后盖夹在中间。

后盖5

后盖6

而一加12的内衬看似是个整体,实则由两部分构成,外侧有一圈类似马蹄跌的包边,通过4颗螺丝和封胶固定。

后盖7

DECO区域的结构也得到进一步确认,靠近后盖边缘,直线条的那一侧,DECO框架跟着后盖一起做了内收弧处理,后盖出现缝隙的位置,都空出了一个半圆状小缺口,DECO对应位置做了加厚处理,尽量跟后盖持平,有利于美观和装配的契合度。可是,加厚的位置,并没有把缺口填满,上下还各留了一个小豁口,也就是网络照片里,缝隙最大的位置。

后盖10

后盖11

后盖12

后盖13

其实,关于缝隙的问题,到这里已经算是找到了根源。中框边缘对应位置向上的延伸,是一个平整的上延,紧挨DECO直线边缘,它并没有过界,也没有直接介入前两者之间,因为曲率的所限,它不能更加贴近相邻的后盖边缘,才出现了一个斜侧缝隙。

DECO-14

那为什么它不把曲率做得更大一点,更贴近后盖边缘一点,去避免它这部分的缝隙出现。因为,这里涉及到它和DECO、后盖三部分,单纯自己改变,没办法影响另外两部分造成的缝隙,反而会降低美感,如果它再向后盖弯曲一定角度,就不能跟DECO边缘持平了,会形成一个落差和错位,而它自身弧面的中心线,也会跟着变形、隆起,无法跟DECO的弧心线保持对称。

DECO-17

DECO-19

那为什么DECO边缘不能再弯曲一点,去跟中框延伸处持平?这就得问后盖了,DECO想增大曲率,那也得后盖答应才行,怎奈何玻璃后盖说:“臣妾做不到啊”。而且,就算后盖这侧能做到,另一侧也得跟着收弧,否则就无法实现后盖两侧的对称,然后中框边缘厚度也跟着进一步压缩……这就常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这个局部问题也能看出,手机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它的体型太小,可操作空间也不大,某块区域的一个小调整,就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内部ID设计跟着整体动。

DECO-23

所以,我的观点是,一加12的缝隙问题,从根本上来说,主要原因还是来自ID设计,这个设计本身,以及目前已经定型、正在使用的零部件形态,都容易造成缝隙的出现。凡事都有两面性,新设计本就是把双刃剑,在提高辨识度、为产品带来差异化的同时,也必然伴随着诸多挑战、风险和不确定性,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应该做好充分准备,一方面是产品本身的准备,规划产品时,尽量把各种可能出现的困难、BUG和风险都提前考虑到。另一方面,是做好BUG突现,陷入舆论风波的心理准备。如果没有这两手准备的话,还是选择用成熟的设计和方案更稳妥,至少不会有那么多麻烦事儿。

舆论

对一加12后盖的拆解仍要继续下去,因为,另一个问题还没找到答案,那就是白色的胶痕到底是不是溢胶?根据经验推测,这里用的应该是跟固定后盖一样的黑色固态封胶,使用纯液态封胶或白色软胶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如果真是这样,那溢胶的可能性就很低了,这种工艺和装配技术非常成熟,即使在中低端机身上,也很少出现溢胶的情况,更何况还是十分少见的白色胶痕。

胶水图-8

拧下DECO内衬的4颗固定螺丝,蹄铁形状的包边依旧纹丝不动,这也在意料之中,它下面一定也有封胶。稍微加热一下,待封胶软化之后,用镊子撬起取下包边。之前被它遮挡的DECO内侧区域也露了出来,可以看到多处金属光泽,银色螺丝孔和黄铜色限位柱都集成在上面。

8b21c023a0084dee6dca03d1aceaf1d

87f4fd9f67154dff5cbde8de39cede6

DECO-24

下面,来到后盖拆解最难的部分,分离DECO和后盖。DECO主体通过大面积粘胶固定,无论内侧还是外侧,几乎没有缝隙,再加上镂空玻璃后盖的上侧和右侧相对较窄,封胶粘得特别紧,不能用太大劲儿,否则后盖就可能从这两侧断裂,让人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

DECO-26

可既然都到这步了,肯定不能半途而废,至少也得尝试一下。对DECO区域,局部加热3分钟,先用塑料薄翘片尝试一下,内外侧所有缝隙,都插不进去。

8de2f2ef54ec1c9da921ae85567fd60

换了个薄的金属翘片,里里外外试了一圈,还是没能破局。当时,我还说再拆不下来就只能用鱼线了。由此至少可以证明一点,这种结构和装配方式,只要流水线上不失误,DECO上下及右侧的圆弧区域,很难出现缝隙,网上部分照片反馈这些地方也出现了肉眼可见的缝隙,那大概率真是中奖了。

6593f81fac4716bcd04e61cc71abaec

又试了一圈,后来发现,那个产生缝隙的后盖豁口位置,有地方可以插入金属翘片。

92be07b7f8e3f585d25cfc68babf623

但也有个问题,这里是玻璃后盖最窄、最脆弱的地方,虽然有一个小缝隙可以入手,但整体的粘胶依旧紧实且坚固,用力小的话插不进去,劲儿稍微大点,就容易崩断。我试着提高了温度,并延长加热时间,后来真有点铁杵磨成针的感觉,就是在这个位置反复插入,反复摩擦,并在加热和除胶之间不停切换,折腾半天,终于在下方豁口的位置打开了突破口。

48662a155f005b47b99ab7c5bd6ab24

换更宽的金属翘片处理封胶,一圈下来,DECO也只是微微松动,为了不损伤后盖,还是换成了塑料翘片,随着缝隙拓宽,这时候它也能插入了。就这么反复的一圈一圈扫过,终于把DECO拆了下来。别说,这个DECO单独看的时候,还真挺像一块手表的。

43e20eb2a9d93244cef47ba1fcfdcfb

跟推测的差不多,DECO周围一圈都涂满了粘胶,看着好像量不大,但黏性特别强,在我们认为薄弱的位置,点胶面积要比周边多出几倍。

DECO-29

DECO-30

这种胶更接近固态,液态属性不强,点胶宽度也留了足够的余量,即使装配时用力按压,粘胶也几乎不可能被挤出去,就更别提大面积的明显溢胶了。另一个很重要的佐证,就是胶的颜色,DECO和后盖粘合用的是黑色封胶,而网上图片中的胶痕是乳白色,看它的造型和形成的状态,应该是偏液态属性的粘胶。

DECO-32

所以,可以确定,DECO和后盖之间几乎不可能出现溢胶,网上照片里的胶痕,大概率也不是从缝隙中溢出的,拆解已经给我们提供的佐证。至于乳白色粘胶的来源,本着客观严谨的态度,在没有同样的问题手机供我们拆解的情况下,暂时无法给出一个客观且有事实依据的答案。如果大家有什么想法或者观点,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胶水图-12

按理说,到这也就没必要再拆下去了,可不把DECO拆开看看,多少有点不甘心,就差这一哆嗦了。拆分塑料内衬和DECO框架,跟把它从后盖上取下来的难度差不多大。又是一个反复加热、摩擦的过程,所幸好的一点是,突破口没那么难打开,只不过需要多一点耐心而已。

e37693fb589b9122fa35a2937e6de8f

06024f58e9145f1bbc02ecafc1f74de

拆开的那一刻,我想到了一加12的官方宣传片,还有海报里提到过的高奢腕表级的无尘车间。DECO的玻璃罩和镜头模组装饰板之间是中空的,只有在无尘车间装配,才能保证最佳效果。一加说的类似手表装配,也不是无的放矢,从装配方式、结构和视觉效果来说,确实如此。好看确实是好看,拆起来也是真难拆,而且成本比较高。

两个核心问题说完了,再来说一个大家比较关心的衍生问题,那就是出现缝隙之后,灰尘和水会不会通过它进入手机内部,答案是:“不会”。官网参数显示,一加12的防护等级是IP65,也就是说防尘等级是最高的6级,可以完全防止粉尘进入,防水等级是5级,任何角度低压喷水不受影响。

8b61a5023d90eea2e66f96afe5b4f53

既然一加官方敢把这个防护等级写出来,必然是经过严格测试的,而测试所用的机器,大概率是多样本随机抽取,如果专门做几台机器去过防水等级,完全没有意义。那么,这些参与测试的机器,大概率也会有一些是带缝隙的,这样都能通过,可见缝隙并不影响手机防护。

防水2

防水3

当然,作出这个判断,不是仅凭官方的一面之词,相关佐证依旧来自于拆解。直接看上下两端缝隙的位置,穿过缝隙向下,并不会直接进入手机内部,对应的是一个浅浅的金属凹槽,它位于中框向上延伸的弧角内侧,这个位置并不在手机内部,跟内部也不相通,因为中间隔着又厚、又宽的封胶,把它隔绝在主体区域之外。无论灰尘还是水,进入缝隙后,很快就到了狭小的死胡同,结果只有两种,要么一直待在那里,要么无意间被甩出去,反正肯定不会影响手机功能和使用。

防水4

防水5

防水9

网上有不少猜测,说这些白色乳胶是后涂的,为了堵住缝隙,避免进灰和进水。假如,我说假如啊,假如这个白色乳胶真的是机器组装完成后涂的,且目的是为了防尘防水,我觉得这种可能性几乎为0。因为,如果手机内部没做防水,这两个缝隙又可以直通内部的话,那么,网络图片里这种程度的封胶,并不能起到完全的防尘防水作用,更不可能让它达到IP65的防护级别。

防水11

手机这种高频次、长时间、高强度使用的移动终端产品,通过类似图片里的外部点胶来做防尘防水,即使刚做完有点效果,但之后快则几天,慢则几个星期,必然会出现漏洞,哪怕是肉眼看不到的小孔,也能让防护直接失效。所以,即使是后涂的胶,那目的和作用,大概率是为了美观。

事儿就是这么个事儿,缝隙出现的原因,绝大部分来自于设计本身,还有一小部分来自装配,跟所谓的“公差”关系并不大。如果说设计之初没能充分考虑到更多的细节、困难和风险,那么,在产品定型之后的量产阶段,就很难单纯依靠装配来解决一些突发情况,再严的品控、再标准的装配,只会让缝隙保持一致,并不能让缝隙消失。

从开售之后的情况来看,目前,这个缝隙对于手机功能、日常使用并未造成影响,消费者反馈的信息和不满,也主要集中在影响美观的层面,毕竟起售价4000多的手机,买回家天天看着缝隙,心里肯定不舒服。好在,一加面对问题,并没有选择退缩或者摆烂,李杰也在微博发文承诺,如果用户收到手机后对此表示不喜欢,可以随时7天无理由退货或者换货,并要求客服开通绿色通道,对于换货或者退货,都会第一时间相应。

李杰-3

到这里,一加12后盖缝隙的相关问题都聊完了,最后再说点与之关联的题外话。之前在拆解iQOO 12和荣耀100 Pro的时候,我就对那两款手机的后盖和DECO,做过更为深入的拆解和详细的分析。当时,不少小伙伴还开玩笑说,一个后盖有什么可研究的,聊了大半天,赶紧往后拆手机内部。包括这次也是,单独一个后盖,我又出了个长篇内容。其实,我也说过很多次,在我看来,拆解最大的意义,和最有意思的地方,不是展示拆解步骤和罗列零部件,而是不断探索手机内部结构,并且反复验证拆解思路,以及对于各种特殊设计的猜想。同时,在拆解过程中,分享自己的思考、感悟,以及一些关键步骤的注意事项、拆解要领,对观众来说,既可以作为未来自己拆解、维修、换件的参考,也可以一起讨论、分析,共同深入地去剖析一款产品,以及背后设计师、工程师的思路,最终捋顺一款手机的完整脉络,而不是流于表面。

全文完
文章来自:爱活网
了解更多

发表评论

评论
从现在知道的信息来看,应该还是ARM架构,除了ARM也没什么适合移动端的新架构。
还是arm架构吗,听说弄了新架构
EVO_1438 2023/05/25
能把我拍的好看点吗
EVO_1438 2023/05/25
今年realme的声音小了很多啊
EVO_1438 2023/05/25
版权 © 2017 爱活网 Evolife.cn 科技进化生活 [沪ICP备2021031998号]
版权 © 2017 爱活网 Evolife.cn 科技进化生活
[沪ICP备2021031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