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6年,即使是最弱的E6300,都可以在很多测试中轻松放倒之前的旗舰产品Pentium XE 965,中坚产品E6600则成功击败AMD最新的旗舰产品FX-62,而旗舰产品X6800更是比E6300强了近一半。
今 天的214美元产品I5-6600 VS当年同价位的E6400,十年来我们的CPU足足快了一倍,就连入门级产品G1620也轻而易举的战胜了E6400,但是不要忘记这是2.13Ghz 的E6400跟一群主频接近4Ghz的产品作对比,事实上很多酷睿2用户后来升级到Sandy bridge后就再也没有换代过。
回 顾十年前酷睿2发布后发现,在当今的skylake处理器中依旧延续了酷睿2的框架:四发射、操作融合、大容量共享高速缓存等,当然,随着工艺的进 步,intel在nehalem加入了内存控制器、北桥功能和三级高速缓存,在Sandy Bridge中引入了微操作融合缓存(micro-op cache)和eDRAM,酷睿2的故事仍然没有结束。
而那个在酷睿2时代被一举拿下的对手AMD在十年间一蹶不振,K10和 bulldozer麻烦不断,几乎完全退出了中高端领域的竞争,直到最近才借着新核心Zen喊出“我回来了”,然而仔细看Zen的PPT,仍然没有看到类 似当年酷睿2那样石破惊天的变化,所以,AMD也许能重返中端,但论挑战似乎还很远。
在 conroe十周年纪念的日子里正值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报告(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Roadmap for Semiconductors ITRS)出炉,这份由全球各大洲的半导体工业的专家共同起草的长达500页的双年报告,是广大从业者的重要参考。报告从设备调试、工艺集成、射频 (RF)、微机电(MEMS)、光刻、封装测试、改善良品率等多方面深入探讨半导体工业的未来。
在过去,报告准确的预测过现在流行的finfet技术的流行,但也忽视过半导体的很多瓶颈,比如以下这份1993年的报告(也就是最早的报告):
实 际的特征线宽的发展表面超越了1993年的预测,2001年就开始的130纳米工艺在预测中被放到了2004年,而这时候正是intel撞上了90nm大 墙。互连层则落后不少,预测中2004年将采用6层互连,实际上2002年AMD消费级的Thoroughbred B处理器就用到了9层铜互连。功率问题恐怕是整个业界的始料未及,2001年40瓦的功耗早已被主频大战抛在脑后,正如本文开头所述,半导体偏离了正轨, 让高功耗时代提早到来,经历过那个时代的玩家都知道,2001年的高端散热器放在2004年根本小菜一碟,因为根据长期预测,散热大规模引入热管可以等到 2004年,这就是偏离的后果。
至于芯片大小方面,如果用熟知的CPU、GPU来判断的话1250平方毫米可能是天方夜谭了,毕竟就算到了 今天,14/16nm时代,150亿晶体管,610平方毫米的NVIDIA P100处理器几乎到了认知极限 。但这毕竟是整个行业的报告,就拿图像传感器来说,全幅CIS的尺寸大致是864平方毫米,业界量产的时间也正好是2000~2001年,如今,索尼已经 能够量产33X44幅面的传感器(面积接近1500平方毫米),所以面积一说相当准确。
废话了这么一长串只是想表达,每一期的报告,都是相当有技术含量的存在,值得参考,那么,未来10年~15年会是怎么一个状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