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8年消费者最熟悉的SD卡(Secure Digital)面世了,该标准由松下、东芝、Sandisk联合制定,长宽与MMC一样,只是厚度增加了0.7mm,它带有控制器,在MMC卡7针基础上增加2针作为数据线,兼容SD的设备向下兼容MMC,卡上提供了写保护开关。
在SD制定之初就抱着开放的态度,更有东芝、Sandisk两个巨头参与,因此迅速普及开来。SD卡衍生出Mini SD、Micro SD(源于2004年Sandisk与摩托罗拉共同研发的Trans FLash)物理规范,目前Mini SD已经被Micro SD完全代替,常说的SDHC、SDXC属于SD的容量等级,Class 5、Class 6则是速度等级,目前最快的标准是UHS-III。
在SD诞生后10年时间,SD借助开放性、高性价比成功消灭了MMC、SM、xD卡、记忆棒,与CF一统天下,甚至出现Micro SD改装CF卡出现——在一张CF仅安装控制器、预留4个Micro SD卡槽。
在SD、CF一统天下同时,存储卡市场急剧变化,越多越多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采用内置大容量闪存,不再支持外置存储卡,MP3、MP4市场被智能手机消灭了,也不再需要存储卡,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成为存储卡最重要的支柱,进入了后存储卡时代。
SD成为入门相机的标准存储卡,中端相机SD、CF兼有,CF独占旗舰相机的卡槽。然而相机每秒像素输出量、连续拍摄能力远远没有跟上存储卡的发展,今天最快的数码相机索尼A9仅需UHS-II标准SD就能满足全速拍摄的需求了,尼康、佳能继续采用CF更多出于CF可靠性与用户手中储备了大量CF考量,言下之意相机市场对高性能的存储卡需求日益减少,这直接打击了雷克沙这种走中高端路线存储卡品牌。
不过在SD以超出相机进化速度发展的同时,CF替代方案被提上日程。2011年CF卡协会公布了新的XQD标准,该卡采用PCIE总线,索尼、尼康力推该标准,索尼首推XQD卡,尼康D4、D5采用了XQD卡槽。
其实早在2008年CF协会就公布了CFast规格,CFast大小与CF I保持一直,但采用SATA接口,速度大幅度提高,然而并没有相机、摄像机采用。直到2013年ARRI发布了采用CFast2.0卡槽的Amira电影机,CFast标准才真正登上消费舞台。之后多款新型电影机、佳能XC10、EOS 1DX MarkII均采用CFast2.0作为存储介质,宣布了XQD彻底失败,CFast2.0代替CF。
在这么存储卡厂商中,雷克沙是唯一脚踏XQD、CFast2.0两条船的厂商,也许过多产品线消耗了公司的研发力量,ARRI曾表示部分雷克沙产CFast2.0卡在Amira上存在兼容性问题,需要通过固件升级解决。而雷克沙退出市场(至少是暂时得)导致了生产XQD仅剩下索尼一家了。
雷克沙之死没有改变存储器市场,只是更清楚告诉我们存储卡市场的现况,XQD之“死”变得无比现实,消费存储卡市场从没出现过只有一家企业生产的存储卡能生存下去的例子。未来SD将通吃消费市场,甚至旗舰相机也将改用SD卡(可靠性不够?多插两张就是了),CFast2.0成为高端存储卡标准,代替CF,侵蚀像Sony SXS、RED MINI-MAG专业存储卡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