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中心的话题终于压轴登场,要知道虽然大家都挂有“降噪”之名,并且技术方向也都没什么差别,但就佩戴体验来说总能分出个三六九等。就拿BOSE QC35来说,虽然同样使用了反向投射声波抵消噪音的技术,但QC35在打开降噪模式后对于耳部的压迫感要明显小于前辈QC25,在不播放音乐的情况下,耳膜也只会感受到一丝较为轻微的压迫感,甚至要弱于电梯极速上升到高楼层时对耳部带来的影响。
在典型的声音嘈杂的地铁车厢中,打开QC35的降噪模式后,能明显感受到周围环境音的迅速抹削,周围的人声、地铁行驶声都被抹削的非常干净,只剩一丝不可分辨细节的余音会传入耳中,但已经不会令人产生烦扰的情绪。而在打开音乐后,周围的环境音几乎已经被完全隔离。
而在底噪方面的表现中,索尼MDR-1000X与BOSE QC35不相上下,虽然厚重的耳罩带来的压迫感要比QC35更为明显,但耳膜在反向噪音的冲击下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不适,耳压感甚至还要弱于BOSE QC35。而虽然MDR-1000X对于地铁中杂乱的噪音也能够干净而且有效的过滤,但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中的表现却不似BOSE那样对所有噪音一刀横切,周围的人声还是能够传到耳中些许,当然在打开音乐后他们就没有了太多区别,绝大多数噪音都已经无法侵入到耳中。
虽然单就隔离噪音的能力而言无法超过BOSE QC35,但索尼MDR-1000X在其它方面还是下足了功夫,比如说用手罩住右耳耳罩开启环境音模式,来让自己在不摘下耳机的同时还能留意到地铁中的报站音或是过马路时的道路信息,同时还通过耳机下方的按键提供了人声模式,在嘈杂的环境中使得MDR-1000X可以过滤掉噪音单纯保留人声,从而在嘈杂的环境中与朋友交谈时甚至比不带耳机的对话辨别都更为明晰。
与BOSE QC35和索尼MDR-1000X相比,森海塞尔PXC550的降噪效果就没有那么理想,即使同时开启降噪模式并播放音乐,地铁站中的嘈杂声还是有些许会漏到耳中,虽然同样也不会对听感造成太大影响,但还是能明显感觉到森海塞尔在降噪技术的底蕴上与前两位巨佬的差距。
不过还好森海塞尔在功能性方面并不落下风,通过轻触耳机一侧的触控面板,可以激活类似于索尼“人声模式”的功能,同时还能调节降噪比率,来让自己找到需要留意的环境声音信息与隔绝噪音之间的平衡,所以在可玩性方面,森海塞尔依旧属于第一梯队。而且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大部分降噪耳机的麦克风由于裸露在外,所以当遭受风力冲击时,会将所有风噪放大并传入到耳中,直接对耳部造成刺激,所以无论是大风环境下还是骑自行车、跑步等运动环境下,降噪耳机都难免受到影响。但森海塞尔的收音单元隐藏在耳罩的装饰环中,由于孔隙较小并且没有突出于耳罩表面,所以几乎不会收到环境风的影响,在运动方面的表现要优于其他竞争者。
而作为一款与另外三位对手相比身价便宜了近一倍的选手,缤特力BackBeat pro2 的表现只能说是不过不失,在同样的环境下,缤特力BackBeat pro2对于人声的过滤是较为明显的短板,在不播放音乐的情况下,距离稍近的人群对话还能分辨出些许细节。不过对于地铁运行的噪音以及路边行车的路噪隔离,缤特力BackBeat pro2还是有着高于同价位产品平均水准的表现。所以也许缤特力BackBeat pro2的实力一般,但确是更具性价比的选择。
我们在提到一款产品时,往往会被那些耀眼的“主属性”迷惑,却遗漏了细节之处的处理,而那些看起来似乎微不足道的细节,却在某种程度上左右着我们的选择。比如索尼MDR-1000X和森海塞尔PXC550都搭载了触控面板,这让它们操作起来更为方便和炫酷。而BOSE QC35和索尼MDR-1000X的收纳包都为硬皮质材料,能够更好的抵抗冲击,森海塞尔PXC550的软质收纳包以及缤特力BackBeat pro2的布质收纳包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们在携带时的安全性。而这些细枝末节的处理,都能够通过打分来进行判断。
虽然单纯的评分往往会带有一些主观色彩,但可以看得出BOSE QC35和索尼MDR-1000X在最主要的降噪能力表现上已经倾尽极致,而在细枝末节之处,它们也做了超乎其它竞争对手的更为合理的处理,从而没有显露出短板。所以这表明了为什么BOSE QC35和索尼MDR-1000X能够迅速积攒如此雄厚的人气,并且今后也依然是最值得选择的头戴式降噪耳机。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噪音环境下的通话效果哪款强?
我的bose QC30已经开始脱皮了好么
你这就是胡说了,QC30是入耳,何来脱皮一说。
好文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