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快充技术在前两年开始大力普及,但实际上几乎每家厂商都在尝试着自己进行充电标准的IC芯片研发,这也直接导致换一个同样具备快充功能的其他品牌充电器或充电线便可能导致快充失效,这不仅增加了第三方零配件供应商的压力,也一定程度上让用户们不堪其扰。
为了规范快充标准,在去年年初,USB-IF(USB标准化组织)发布了USB-PD 3.0更新,实现了对QC4.0、QC 3.0、SCP、PE3.0、VOOC等主流快充技术的收编,并且不允许USB接口通过非USB-PD协议进行电压调整,所以这也将会强迫众移动设备厂商开始加入到USB-PD的大家庭中。USB-PD最高100w的充电功率,可以横扫智能手机、笔记本、甚至小型电动车等设备,统一快充标准后,不仅可以有效降低产品成本,还可以实现一头多用,未来我们出行只带一根线、一枚充电头,可能就可以完成对所有移动设备的快速充电。
对于常年需要修图的工作者们来说,Adobe家族的Photoshop以及Lightroom Classic CC等图像处理软件真的让人又爱又恨,在以强大的功能帮助我们完成工作的同时,一部分需要人工处理的操作却实在让人抓狂。比如用Photoshop处理边缘形状复杂的目标抠图,以及在Lightroom Classic CC庞大的照片群中筛选出想要的照片等等,每一个操作完成后都会感觉自己距离双目失明又近了一步,不过还好,以后我们可以让Adobe Sensei AI自行完成这些工作了。
Adobe Sensei是Adobe第一个基于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的底层技术开发平台,它可以直接被应用于Adobe旗下的大多数工具类软件中。比如在Photoshop中智能识别目标体,完成一键抠图,它的精准度甚至可以连发丝都计算在内。而在Lightroom Classic CC储存的海量图片中,Adobe Sensei也可以通过识别关键目标来筛选出所有与目标相关的照片,它在用户导入照片时,甚至还可以自动筛选出在同一场景下色彩、曝光等质量更好的照片。所以无论是设计师还是摄影师,请尽情的赞美Adobe Sensei AI吧,它将可以直接提升我们的工作质量,并降低工作时间,看来脑门上的头发又可以保住几根了。
在苹果用iPhone7砍掉3.5mm耳机接口时,瞬间遭受了无数非议,但随后推出的AirPods登场就背负着颠覆无线耳机的名号。虽然一直等到2017年年初苹果才正式将这款产品丢入市场,但AirPods的表现不仅没有令人失望,反而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想,而在这其中,苹果W1芯片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抛开晦涩难懂的技术解析,我们只需要知道W1芯片给AirPods以及后续推出的Beats solo 3、Beats X等蓝牙耳机带来了极为便捷的配对体验,打开电源后,苹果的iPhone、iPad等前段设备都会直接弹出连接窗口,一键即可完成连接或者切换。同时W1还解决了传统分体式蓝牙耳机的链接稳定性问题,并且单边耳机可以独立使用,当然更为优秀的能耗控制还给AirPods带来了单次充电最长5小时的续航表现。所以即使是在W1诞生一年之后,我们在市面上也很难找到一款能够同时把这一切传统无线耳机的短板全部解决的对手,由此可见W1究竟是完成了如何的壮举。
在我们对着一众游戏本的奢华配置流口水时,却常常忘记了作为一台移动设备,它的设计原本应该是基于“便携”的理念打造。而当花费巨资买下这样一款重似大理石砖、散热风扇啸叫如同直升机起飞、机身散发出阵阵主板糊香味,并且根本没办法塞到一般背包中携带的游戏本后,它所能带来的体验并不算得上美好,而在2017年再次拯救游戏笔记本的,正是NVIDIA和MAX-Q。
再说一次,MAX-Q并不是单纯的将一块核弹显卡塞到笔记本里那么简单,它所提供的是一种让独显笔记本更为轻薄便携的解决方案,NVIDIA认为频率和性能并非线性关系,GPU功耗一旦超过某个临界点之后,再添油加柴也不会带来多少性能上的提升,所以他们找到了一个理想的性能与功耗的平衡点,以最大的能效比来同时解决高性能笔记本便携、功耗以及散热噪音等问题。虽然MAX-Q才刚刚提出不久,但Asus快速的顺应这一理念推出了ROG Zephyrus这样一款高性能笔记本产品,而看过这台笔记本你就会明白,未来的游戏本应该是长成什么样子。(爱活角斗场 | NVIDIA MAX-Q:以前的游戏本,都是假的游戏本)
从老旧的签到机,到Windows Hello,面部解锁技术已经算不得什么新鲜的技术。但能够同时做到高精度、支付级安全性以及高度微型化的,大概也只有苹果和它的Face ID了。
iPhone X在小刘海中埋下了红外摄像头、红外和可见光补光灯、点阵投影器,在它们的协同合作下,红外补光灯和红外相机组合实现了类似于夜视摄像头的功能,而红外点阵投射器与红外相机则起到了深度相机的作用。点阵投影器将3万个红外光源投射到用户面部,再通过红外线接收器将反馈回的特征元素进行收集和处理,最终获得一份高精度的3D面部轮廓数据,甚至它还可以通过每天的解锁后的数据记录来保存用户的面部特征改变,这些特性都是它与以往那些单纯的2D识别技术的根本区别。而Face ID的伟大之处在于,在iPhone X如此袖珍的机身和局促的空间下实现了如此高精度和快捷的面部识别,这是其他智能设备从未达到的高度,而Face ID提供的解决方案,未来甚至有可能被应用于智能移动设备之外的其他面部识别领域。
至于空气中还未散去的所谓“Face ID只是未成熟的屏下指纹方案备胎”的言论,则随着Face ID在实际使用中的易用性而烟消云散,Face ID无疑称得上当下与全面屏契合度最高的解锁方案之一,而在Face ID以易用性和可靠性为面部识别挣得了足够的可靠度后,今年我们也将会见到更多其他品牌手机开始向这一领域进军。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它在理论上可以提供极为快捷的链接速率”
————小编的文笔,负分,滚粗。
爱活还真是时时不忘舔苹果的菊啊!
最开始就是通过苹果的直播知道的爱活,可以说是非常果粉的网站了。
苹果在华为面前只能跪
google有想头,但品控一直不好,结果产品最终只能过过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