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
验证码

正在加载验证码......

请先拖动验证码到相应位置

密码
确认密码
已有账号, 立即

已发送密码重置邮件到您的注册邮箱,请立即点击密码重置链接修改密码!

验证邮件24小时内有效,请尽快登录您的邮箱点击验证链接完成验证。若未收到邮件请先确认是否在垃圾邮件中。

查看邮箱

找回密码

手机号
验证码
新密码
确认新密码
没有账号? 立即 注册
Follow us on
@EVOLIFE 公众账号
On Wechat
@爱活新鲜播
On Weibo
@EVOLIFE.CN
On Instagram
Nina@evolife.cn
Mail us
@RSS
Follow our feed
牙膏挤多了? Coffee Lake 8700K暨STRIX Z370F GAMING评测报告

从RYZEN挤多牙膏说起

cpuspec

在10月5日首发的Coffee Lake一共有4个型号,分别是8700K、8700、8600K、8400、8350K和8100,分别替代前辈7700K、7700、7600K、7400、7350K和7100。这次更新,可以说是intel是在nahelam之后,CPU规格/性能提升最大的一次:I3从2C4T变成4C4T,I5从4C4T变成6C6T,而i7则是从4C8T直接变成了6C12T。这些处理器虽然大多的Baseclock有所降低,但boost频率却进一步拉高。因此这代处理器的理论规格相比上代Kabylake-S基本有50-100%的提升。                                 

最近几年英特尔每年的产品性能提升基本只有不到3%水平,被一些人戏称为牙膏厂。而英特尔在Coffee Lake上的不再挤牙膏,有很多人将其归功于AMD Ryzen系列的给力,甚至有人说AMD这次给英特尔压力太大,都把牙膏挤的过多了。(上面这个GIF虽然粗糙,但还是可以反应出不少人的想法)

核心面积

判断牙膏是否挤多需要更多的数据支撑,需要分析英特尔的Tick-Tock策略和核心面积变化的规律。芯片是由整个晶圆切割而成,在相同工艺的情况下,单个晶圆的成本相对固定,单个芯片的核心面积越小,那单个晶圆可以切割的处理器数量就越多,这样处理器的平均成本就更低。这张图可以反应出intel 4+2处理器的核心面积变化,一般而言在tock变换架构时候芯片规模会变大,而在Tick变更工艺线宽时候芯片面积就会缩小。当然也有例外情况,Broadwell到Skylake虽然是tock变换架构,但芯片面积还是缩小了,这是因为5775C的集显规模过大。虽然有这个小波折,整体而言,4+2的级别处理器核心面积规模整体趋势是稳中有降,作为Tock的Coffee Lake核心面积从kaby Lake的126mm2增长到149.5mm2,这也属于正常范畴。

Tech

新一代的Coffee lake在intel的Tick-Tock里属于Tock,就是架构更新,而不更新工艺。当然,这个仅仅是传统的Tick-Tock策略说法的延续,但严格的说这样的策略已经不能完全套用现在的实际情况。14nm的首发Boardwell,也就是5775C那代产品,仅仅是存在产品,并无实际意义。而从Boardwell-Skylake-Kabylake再到Coffee Lake连续四代产品都采用14nm工艺,看来Tick-Tock策略似乎已经不能延续了,要破产了,但实际是这样么?

从工艺线宽而言,这4代是14nm是没什么变化,但看工艺我们不能仅仅只看线宽,其实从首代的14nm到现在的14nm从性能上还是有很大的差别。首代的Boardwell和后续的Skylake是14nm FF,而后续的Kabylake,虽然延续了Skylake的架构,工艺线宽依然停留在14nm,但其采用的14nm FF+工艺相比原始的14nm FF性能大幅提升。这个性能提升从6700K默认4.2GHz,风冷超频的基本盘4.5GHz提升到7700K默认4.5GHz超频4.8GHz还是很明显。因此Kabylake严格的说,不仅仅是单纯的优化 ,而是工艺有了很大的进步,应该算是Tick。

node

Coffee Lake架构变化了,毫无疑问是Tock,但仅仅是Tock么?Coffee Lake的制程又升级了,从Kabylake的14 FF+升级到了14 FF++。并且这个++很强,强得都脱离了工艺发展的基线。从上面intel官方PPT看,14FF++性能不仅大幅优于14FF+,甚至都要远好于10nm的初代性能,即使是icelake的10FF+相比也毫不逊色,还略胜一筹。8700K在核心增加一半的情况,依然可以维持4.3GHz的默认频率,而超频甚至可以上5.0GHz,这相比7700K又有了一定的提升。性能要比目前14 FF++更好的10 FF++就是2020年以后的事情了,

英特尔在上月北京举行的英特尔精尖制造日公开的数据14FF++相比14FF+性能提升24%,而14FF+相比第一代14FF提升幅度只有12%。14FF++在性能等级上完全是新的一个级别的工艺, 因此说其是Tick并不为过。因此Coffee Lake-S无论是在架构上,还是工艺上,还是规模上,都不再是挤牙膏,而是有很大的进步。

挤牙膏的艺术

costs

当然芯片成本不仅是核心面积,还是需要考虑其他很多要素。这张图反馈的是英特尔12年以来的芯片成本变化曲线,新线宽工艺在初期由于晶圆产线的成本均摊和良品率问题,成本就会大幅上升(如22nm首发的Ivy Bridge和14nm首发的Broadwell),而新架构(如Tock的haswell和skylake)往往伴随更多的研发投入和更大的芯片规模,使得成本也有一定幅度增长,但这个涨幅是小于工艺切换。但这个成本会随着良品率提升和制程优化,还有晶圆产线成本/研发费用均摊下降,处理器产品的成本也会逐渐走低,并且无论是tick还是tock,都会触及一条无形的成本底线。Kabylake既没有切换制程线宽,也没有变化架构,仅仅是优化,因此成本一直维持在很低水准。而这次Coffee Lake成本曲线估计应该比较类似skylake,由于芯片核心数的增加,这样规模增长幅度会稍大,使得成本再稍高一点,但这增长幅度还是远低于工艺线宽切换的变化。

反观AMD,采用14nm工艺的RYZEN 7核心面积为195mm2,这个面积要比Coffee Lake大上1/3,并且这还是在没有集显的情况下。其实RYZEN 7的情况还不算太糟糕,更大的问题在于中低价位的4/6核心的RYZEN 3/5在核心面积上同8核心的RYZEN 7相同,仅仅是对部分核心和缓存进行了屏蔽,这样虽然可以解决不良率问题,但却使得晶圆成本大幅增加。因此现在的英特尔以小搏大的确没有什么压力。

10nm

CANNON LAKE 10NM晶圆

而后续的Canon Lake和Ice Lake则会采用英特尔首代10nm FF工艺,首代10nm FF工艺虽然在性能上并没提升,但在密度上大大提高了:英特尔10纳米制程的最小栅极间距从70纳米缩小至54纳米,且最小金属间距从52纳米缩小至36纳米。尺寸的缩小使得逻辑晶体管密度可达到每平方毫米1.008亿个晶体管,是之前英特尔14纳米制程的2.7倍。更高的密度对于英特尔而言有两个意义,第一是更小的核心面积,虽然新工艺产线投资巨大,新工艺的单个晶圆成本会上涨,但从长远看切割更多的die会使得成本更低,另外一方面密度的提升,也使得在合理的成本区间可以实现更大的芯片规模,现在坊间有传言,下一代的Ice Lake-S旗舰会有8C16T的规模,考虑英特尔10nm FF这样幅度的密度提升,这也不足为奇了。

以前的Tick-Tock是工艺和架构以隔年为周期交替迭代,但随着晶圆厂升级动辄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基础投资,两年一换并不经济,因此英特尔更多深挖每代线宽工艺的潜能,从14FF/14FF+/14FF++,再到10FF/10FF+/10FF++,都是相同路径,将每代线宽工艺性能牙膏挤到极限,并且又确实可以看到巨大的提升,这就是英特尔挤牙膏的艺术。

因此继续沿用14nm工艺的Coffee Lake依然是英特尔按部就班的挤牙膏,并继续将14nm余量压榨干净,这样的进步仅仅是计划之中,而和AMD RYZEN并无太大干系。

1
文章来自:爱活网
分享至: 0
了解更多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8条
  1. 匿名:

    FaceID是iPhone X专有的,而非8

  2. 匿名:

    翻页在3页以内还能接受,这么多页不能来个阅读全文吗?想看前面还得来回翻

  3. 匿名:

    很良心的文,看了10分钟。这次牙膏厂真的是被ryzen逼的不得不拿出杀手锏,说明垄断真的是会毁灭市场,竞争才能推动科技创新。我很关心i5价格, 6c6t对于一般用户来说真的是足够了,无论是游戏还是其他应用。

  4. 匿名:

    厉害,学习了。不过看实际情况,ppt还是水分大啊。

  5. 匿名:

    太多,看懵逼了。

  6. 匿名:

    太多,看懵逼了

评论
从现在知道的信息来看,应该还是ARM架构,除了ARM也没什么适合移动端的新架构。
还是arm架构吗,听说弄了新架构
EVO_1438 2023/05/25
能把我拍的好看点吗
EVO_1438 2023/05/25
今年realme的声音小了很多啊
EVO_1438 2023/05/25
版权 © 2017 爱活网 Evolife.cn 科技进化生活 [沪ICP备2021031998号]
版权 © 2017 爱活网 Evolife.cn 科技进化生活
[沪ICP备2021031998号]